企業文化

當前位置:首頁 > 企業(ye) 文化 > 鹽業(ye) 史話

重慶中井壩鹽業遺址:“潑爐印灶”蘊藏先民智慧
信息來源: 發布時間:2014-04-21 瀏覽:7669 次

近日,彭水鬱山中井壩鹽業(ye) 遺址成為(wei) 了考古界的焦點——通過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,躋身全國25強。而這個(ge) 被譽為(wei) 文物界“奧斯卡”的獎項,在曆屆評選中重慶僅(jin) 獲得過4項。 

中井壩鹽業(ye) 遺址作為(wei) 目前全國井鹽考古發掘中保存最完好的遺存,它鹽場作坊裏的泥土為(wei) 何呈火紅色?史料上記載的節能    製鹽法“潑爐印灶”如何得到印證和還原?飛水鹽井背後又掩藏著哪些秘密? 

帶著這些疑問,3月31日,記者前往這個(ge) 明清時期的製鹽作坊,探尋先民們(men) 製鹽的智慧和秘方。 

火紅色泥土背後有何秘密?

為(wei) 提供燃料周邊樹木曾被砍伐殆盡 

沿著鬱山老鎮狹窄的公路向碧綠的中井河邊走去,臨(lin) 河的堡坎下,有一片用鐵製保護棚嚴(yan) 密包圍的區域。從(cong) 一扇小門探入,突兀的火紅色土壤猛地躍入眼簾,中井壩鹽業(ye) 遺址正在這裏安詳地“沉睡”。 
令人疑惑的是,遺址周邊的泥土都是正常的褐色,為(wei) 何隻有這裏呈火紅色? 
“此處的泥土是在數百年烈火的烤炙中漸漸形成的色澤。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杜繼臣道出了謎底。當地人稱,為(wei) 了使用製鹽的燃料,這裏常年不熄的爐火需消耗大量木材,周圍山上的樹木曾被砍伐殆盡,直到煤炭被發現後,荒山才重新披上綠裝。 

杜繼臣指著腳下數道整齊排列、長達數米的階梯狀巨大溝壑說:“這就是古人們(men) 用來製鹽的灶。” 

記者從(cong) 市文化遺產(chan) 研究院考古報告提供的數據中發現,最大的灶台長980厘米,寬174厘米,最深處達165厘米。 

而這樣的“巨灶”並不隻有一個(ge) ,在初次發掘的數百平方米土地上,考古隊員們(men) 就曾找到12座朝著河邊延伸的“巨灶”,它們(men) 中的8座,緊密地挨在一起,就像是被一把巨大的釘耙深深挖過。 

‘巨灶’並不是一路平坦地延伸,它們(men) 的內(nei) 部就像向下的樓梯一樣,被分成三階。”杜繼臣說,古人這樣設計鹽灶是有原因的——每一階都有不同的用處。 

“最下麵一層被當時的人們(men) 稱為(wei) 灶膛,它的側(ce) 壁用不規則的卵石砌成,上方架著爐條,爐條上的燃料燃燒完後,就順著爐條間的縫隙漏到灶膛裏,站在灶膛旁的工人可以很方便地將這些廢料清理出爐灶。”杜繼臣說。 

而上麵的兩(liang) 層,則分別被稱為(wei) 爐田和甑子,它們(men) 都是用來架鍋的。按照最寬的灶達到174厘米,就可以想象,在這些“巨灶”之上架設的鍋具,直徑也起碼超過1米。 

杜繼臣說,一個(ge) 灶台上,至少會(hui) 有兩(liang) 口這樣的“巨鍋”。而據同治四年版《彭水縣誌》記載:“鬱井鹽灶……灶以黃泥築砌,一灶

為(wei) 何神秘土球“長”滿灶台內(nei) 壁? 

“潑爐印灶”技藝為(wei) 製鹽節約了燃料 

除了分成不同的階層,在每一個(ge) “巨灶”的爐田和甑子內(nei) 壁上,驚奇地鑲滿了直徑20至30厘米的紅褐色土球,最多的甚至有上百個(ge) 這樣的土球。 

那麽(me) ,這些數量龐大的神秘土球究竟是做何而用呢? 

為(wei) 此,記者找到了市文化遺產(chan) 院考古工作人員牛英彬,曾負責去年中井壩鹽業(ye) 遺址考古工作的他告訴記者,這些被古人稱為(wei) 土殼的球狀物體(ti) ,並不是為(wei) 了裝飾灶台,而是肩負著一項重要作用——節能,“土球裏蘊含了一種古傳(chuan) 製鹽技藝——‘潑爐印灶’。” 

何為(wei) “潑爐印灶”?《彭水縣誌》曾有記載:“灶以黃泥築砌,一灶五鍋,井水入鍋不能成鹽,以之浸漬於(yu) 灶,鹹水皆入灶泥之內(nei) ,次日則掘此灶土,浸水煎熬五日,而灶掘盡。又另行作灶,浸之掘之亦如前法。”簡單來說,就是當甑子、爐田被火燒到一定程度後,鹽工們(men) 便不斷地將製鹽的鹵水印入爐田,並潑淋甑子內(nei) 外。鹵水通過火力蒸發水分,使爐田及甑子內(nei) 的土殼吸收鹽分。 

中國社會(hui)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仁湘此前向媒體(ti) 表示,鬱山鎮附近的製鹽鹵水含鹽度比海水還要低,如果直接燒製,將浪費大量燃料,而通過這種“潑爐印灶”的方法,鹵水的含鹽度得到大大提高,為(wei) 鹽工們(men) 製鹽節約了燃料。 
如此先進的製鹽方式,究竟一天能製多少鹽?59歲的當地村民曾德品告訴記者:“小時候聽老人說,這裏曾有陳家、曾家、童家、支家四大製鹽商,一個(ge) 灶一天一夜可以產(chan) 鹽300多斤。” 
  製鹽用的關(guan) 鍵原料從(cong) 何而來? 

飛水鹽井曾引蚩尤部落“光臨(lin) ” 

俗話說,“巧婦難為(wei) 無米之炊。”製鹽的工具找到了,那麽(me) 製鹽用的關(guan) 鍵原料——鹵水又是從(cong) 哪裏來呢?奇怪的是,考古隊員們(men) 當時並沒有在遺址就近的地方找到鹽井的遺址。 

杜繼臣帶領記者來到離作坊千餘(yu) 米外的山下,他指著斑駁崖壁上一個(ge) 個(ge) 緊密相連的柱洞說,這就是答案——源源不絕的鹵水,正是順著這些柱洞上搭建起的輸鹵筧道,被引入作坊之中。 

架設在崖壁上的這些輸鹵筧道,是通過較大楠竹或斑竹打通內(nei) 節,製成竹筧後連接而成。這些竹筧一頭連著鹽井,另一頭則直通作坊裏的蓄鹵池。

杜繼臣說,除了人工架設的筧道以外,在同治四年的《彭水縣誌》中記載:“飛井在鬱鎮北四五裏伏牛山之右,水從(cong) 石壁中飛出,下以船盛之”、“隸籍於(yu) 井者,以小舟泊飛水”的船運方式。 

走到這裏,令人不禁好奇:這個(ge) 供給鹵水的神秘源頭究竟又藏在何處? 

順著輸鹵筧道,經過一段嶙峋的山路,鹽井源頭的廬山真麵目才終於(yu) 顯露——一股手臂粗的白色山泉從(cong) 數米高的岩隙中飛出,跌落在清澈平靜的河麵上…… 

【返回上一頁】